張宇【走樣 】

2014年7月9日

海量資料

還記得以前小時候怎麼找需要的資料嗎?回想以前國小求學階段,那時個人電腦還不普遍,如果生活上有一些疑難雜症,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找老師或家人詢問,不過那時候年紀小,頭腦簡單思想單純,也沒有奇怪的問題可問。

拜科技進步所賜,現在要找資料可簡單多了,只要打開電腦,在google網頁裡輸入關鍵字,眨眼之間,螢幕上已經列了超過百萬筆的網頁資訊,如果字打錯google還會給你溫馨提示哩。

就拿找公車乘車資訊來說,在沒有網路的情況下,如果想知道從輔仁大學搭公車至國父紀念館的公車號碼,可能的做法是問當地人,或打電話到104詢問客運公司的電話後再打電話去問,但這一來一往之間至少也要花十分鐘以上。

但如果用google查,不用三分鐘就搞定,還幫你把乘車時間都算出來了,多貼心。

在網路上,資訊很容易取的,可以替使用者省下很多不必要的時間,甚至解決無法解決的困難。

不過,我也漸漸發現,資料取得太容易也不見得是好事,因為還要花時間過濾資料。

像是前幾天我想在淘寶上買本旅遊書,打完書名跑出好多商品出來,價格參差不齊,但共通點是這本書之前沒有成交紀錄,於是花了一點時間去比較哪個商家評價高、價格又合適,直到確定拍下後,前後也花了一個小時。

還有一個很常碰到的狀況:我出差時很常利用app來查詢飯店資訊跟預訂,但為了找到最滿意(乾淨、便宜、交通方便、附近生活機能好)的飯店,卻因此花了很多時間(如看評價、比較哪間性價比高、在地圖上看交通方不方便)。

用app訂房真的很方便,但如果像我一樣執著在想找到最好、最優惠的房間,那又得花不少時間在過濾資訊上。

這就是海量資料所衍生的「選擇成本」。

所以,現在我開始學著把標準放寬,為了多省那幾十塊人民幣而付出不等比例的心思,這根本是本末倒置的做法。

當雲端越來越方便的同時,網路上的資料量也不斷被放大,如何與這些深不見底的資料海相處,「弱水三千,只取一瓢飲」可能是以後我要學習的方向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